西部鼓魂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北鄉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歷史悠久,風格獨特,集民族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具有典型的西涼樂舞的遺風,數代相沿,承續不衰,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深為當地人民所喜聞樂見。
一、歷史悠久
涼州攻鼓子最早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區的月氏或烏孫等某個少數民族的鼓樂舞,已有近2000多年的歷史。少數民族素來驍勇善戰,能歌善舞。涼州在歷史上是眾多少數民族的匯聚之地,涼州由此也成為民族文化融會交流的大舞臺,其中樂舞藝術便成為涼州人民勞動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涼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而“軍鼓”則是軍隊之魂?!盾髯印ぷh兵》記載,古代征戰時,軍隊“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一鼓作氣、重振旗鼓、偃旗息鼓等成語,均與古代軍隊作戰有關。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還存有一幅漢唐軍隊擊打攻鼓子出征的壁畫。據專家考證,涼州攻鼓子舞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頗有淵源。
二、民間傳說
涼州攻鼓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一直稱之為社火腰鼓舞,用于迎神賽社、朝廟進香、求神祈福、社火表演等活動。1957年,涼州“鼓舞”被選撥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但在報名時關于“鼓舞”名稱的表述上,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后采納了當地耆老耄耋口口相傳的傳說,才統一名稱為“攻鼓子”。
這個傳說也與軍隊作戰有關。傳說很早以前,敵人攻打涼州城。駐守涼州城的一支軍隊因戰斗節節失利,而被敵人團團圍困于城寨之中。他們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眼看涼州城就要被攻破。危急時刻,守軍急中生智,決定詐降。他們將兵器藏入軍鼓的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表演過程中,守軍突然從鼓腹中拿出兵器,對敵軍進行突然襲擊,城內的守軍也乘機出城夾攻,敵軍陣營大亂,丟盔棄甲潰逃而去,涼州之圍遂解。由于用軍鼓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三、特色表演
涼州攻鼓子的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強烈的西部特色。
涼州攻鼓子表演時由大鼓指揮節奏和速度,舞蹈隊形變化復雜,場面調度多樣,動作剛勁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體。攻鼓子表演的陣型,有“猛虎出山陣”“雙將對斗陣”“四門兜底陣”“四方陣”“四龍陣”等十多個陣勢,變化萬千,氣勢恢宏。舞者時而馬步對攻,時而振臂滑鼓,對攻時如龍騰虎躍,反攻時如紫燕曼剪,神情冷峻剛毅,步履沉穩矯健。其表演特點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即: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其雄健優美的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每年正月鬧社火時,鄉民們自發地組織起來,走鄉串戶進行表演,有時十幾支鼓隊還要舉行表演,叫作“會鼓子”?!皶淖印眻雒媸趾甏髩延^,十幾支鼓隊匯聚一地,大鼓配合掌握節奏,外加鑼镲烘托氣氛。幾百人同敲一個鼓點,同走一種步伐,氣勢雄壯,撼人心魄,造成一種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與鞭策,令人奮發,催人奮進。
四、名震西北四、名震西北
1957年,武威縣文化教育館館長張世珍來到四壩公社楊家寨子大隊,選撥出八位隊員,專門訓練“攻鼓子”。八位隊員經過刻苦訓練,終于進京獻藝,在天安門和懷柔堂進行了“攻鼓子”表演,并受到了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82年,國際藝術交流委員會主任水源先生考察涼州攻鼓子之后,感慨賦詩:“涼州古曲一遂音,今日惟其繼遺聲?!?986年,涼州攻鼓子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
從1987年至2009年,涼州攻鼓子先后參加了《西部之舞》《八千里路云和月》《望長城》等十余部影視劇拍攝,榮獲全國廣場舞群星獎銀獎、全國民間鼓舞比賽銅獎、甘肅身首屆群星藝術節金獎、“五個一”工程獎、敦煌文藝獎等多項殊榮。從此,涼州“攻鼓子”聲名大振,被稱為西部“鼓魂”。
皇臺銷售熱線:0935-6139886
皇 臺酒業銷售熱線:0935-6139886
皇臺酒業銷售:0935-6139886皇臺酒業銷: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