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圍堰之上,目之所及,僅能平視大佛的胸部、頭部以及背后的龍虎云紋圖案。整座造像建在一個菩提葉形的洞窟里,依山穿鑿而成,佛窟高三十米,有近十層大樓高。穹窿形的窟沿寬十九米,深六米,建造宏偉,崎峻綺麗??邇鹊尼屽饶材岱鹪煜窀哌_二十八米,寬約十米,面水而坐。
沿著緊傍圍堰而建的二十多米的窄窄的臺階,我下到窟底。但見造像兩旁塑有文殊、普賢,廣目、多聞天王、迦葉和阿難等六尊菩薩造像,造型生動,儀態威嚴??邇饶媳眱杀诶L有大幅壁畫。筆觸清晰,色澤艷麗,形象逼真。站在大佛足下,仰視造像巍峨屹立,寶相莊嚴,讓人強烈地感念人生世相的卑弱與渺小。頭頂的洞窟穹窿邊沿和圍堰之間的那一縷兒天空純凈如洗,宛如彎月般的湛藍的水晶鑲嵌在大佛窟的檐際。二十多米高的圍堰上站滿了游人,有一些人也順著側邊棧欄臺階絡繹而下,在盫臺前燃香叩首,頂禮膜拜。大佛足下漸有些擁擠,我趕緊順著右邊的棧欄臺階攀升到圍堰上面。
晴陽下,碧波蕩漾的水庫反射著萬道祥光投映到蒼褐色的石壁上,晃動著斑駁陸離的光影。光影中的大佛端坐于石窟之中,微微前傾的身軀和棱角分明的唇角,仿佛正向眾生宣示金玉良言。大佛左手安放于左膝之上,右手平舉,豎直的手掌緩緩向前推出,慈祥澄澈的眼神似乎越過銀波粼粼的水面,凝望著右掌指向的遙遠的磨臍山。我想,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古國涼州的宗匠因為頗具智者的眼界與仁者的胸襟,所以才能創造出背山面水、氣勢磅礴的天梯山大佛。
忽地想起了此前拜謁過的樂山大佛。那是一尊高達七十一米的露天摩崖石佛,高度是天梯山大佛的二點五倍,但開鑿年代卻比涼州石窟要晚近三百年的時光。樂山大佛亦背山面水開鑿而成,造像兩手放于膝上,雙目平視三江源水面,亦如面前的天梯大佛。我暗自思忖,唐開元年間的海通法師是否來過涼州?是否讀到了前輩僧人道宣撰寫的《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其選址建造樂山大佛的創意是否受到天梯山大佛的感通與啟迪?我不禁雙掌合十,默默感念,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天梯山竟然蘊涵了一股宏偉博約的大佛氣象,昭示著古國涼州的強大魅力,反映出古國涼州國力強盛、社會升平發展的恢弘氣度,折射出涼州吏民尊崇佛陀、安順和樂的虔敬心意。
04
石窟陳列館前矗立著一塊標示牌,上書“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五十公里處,地處張義鎮燈山村,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史學家稱為‘石窟鼻祖’”。望著標志牌上的“石窟鼻祖”四個字,我有些迷惘。鼻祖者始祖也,即創始人或開山祖師。石窟自己不可能復制或衍生出小石窟的,天梯山摩崖上的這些亙古永存洞窟焉能稱為“石窟鼻祖”?恍然大悟,創建石窟的北涼王和涼州宗匠不就是“石窟鼻祖”嗎?“石窟鼻祖”所到之地,摩崖石窟便如蓮花朵朵盛開,佛光禪意開始彌漫洞窟造像之間,社會升平安定,邑民和熙而樂。
然而,任誰都沒有想到,這樣的祥瑞氣象竟然始于公元439年的一場戰爭。那一年,漠北蒙古高原迅速崛起的鮮卑族北魏王朝發兵攻陷涼州,太武帝拓跋燾攻陷涼州之后,遷徙吏民三萬余戶到首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這些人中就有開窟造像的涼州僧人和工匠三千多人,曇曜便是其中佼佼者。
涼州宗匠知道,早先建造的天梯山大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影響,讓人瞬生天地渺遠、佛法無邊、滄海一粟、吾生須臾的卑弱之感,更能傳播大乘佛法涵蘊世相、普度眾生的菩薩精神。建造大佛,需要執著而堅韌的人格稟賦,方能形成弘揚佛法的浩大功德。涼州宗匠持續開鑿大佛,教化人心,凈化塵世。曇曜主持開鑿云岡石窟,耗費了五年工夫完成了藝術水平最為高超的“曇曜五窟”。特別是第五窟佛像高達十三點七米,建造宏麗,手法簡練概括,頗具涼州大佛氣象,后世遂成云岡石窟的標志佛像。
北魏統治涼州五十多年之后,第七代皇帝拓跋宏頗具雄才大略,果斷將都城從平城南遷至洛陽,并將精通佛窟開鑿技藝的涼州宗匠及其后裔也帶至京師,開鑿規模宏大的龍門石窟,古國涼州的大佛氣象隨之彌散至中原大地。奉先寺盧舍那佛窟造像高達十七點一四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佛教造像藝術無不體現著天梯山石窟的特點,具有強烈的中原傳統文化色彩,又融合濃郁的涼州文化因素。
至北齊天保年間,涼州宗匠又在云岡石窟的南部開鑿了蒙山大佛,高達四十八米,比天梯山大佛整整高出了二十米。三百多年后,樂山大佛又比蒙山大佛又高出了二十三米。古國涼州的大佛氣象,以恢弘昂揚的姿態升騰于中原星空,迅速彌散于華夏四夷。
05
佇立天梯山東口,回望蒼山環合的一泓碧水,心中翻騰著無限的感慨。
來到天梯山,感知北涼王沮渠蒙遜的胸襟與博識,體悟“石窟鼻祖”營造大佛氣象的精微心意,沐受佛陀慈悲喜舍、福量無邊的祐祜恩澤,精神和靈魂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超脫與升華。
一千六百多年前,黃羊河的波濤承載著兩岸的天光云影日夜不息地奔騰于大佛足下,如今人工建造的水庫形成高原圣湖,微波細瀾又簇擁在大佛眼前。大佛平舉右手,豎起手掌,平和安祥的目光正穿透茫茫紅塵,導引蕓蕓眾生抵達凈土光明彼岸。胸中丘壑疏林,心頭人間煙云,大佛手掌所指的磨臍山下清泉溪水流淙而下,千百年來潤澤著世外桃源般的張義盆地。古國涼州的大佛氣象連同祁連雪峰、盆地綠洲、河流湖泊就全部內化于華夏兒女虔敬莊嚴的心靈之中。(全文完)